餐后血糖总飙升?饭前3个小动作,让血糖更稳,糖友也能轻松控糖
王阿姨今年58岁,跟糖友圈的几个老朋友一起聚餐。明明大家吃的饭菜都差不多,别人餐后血糖没啥大变化,王阿姨测完血糖却高得离谱,急得直问:到底是哪一步做错了?其实,答案藏在吃饭前的那几分钟,你是不是还没养成“餐前小动作”的好习惯?
王阿姨今年58岁,跟糖友圈的几个老朋友一起聚餐。明明大家吃的饭菜都差不多,别人餐后血糖没啥大变化,王阿姨测完血糖却高得离谱,急得直问:到底是哪一步做错了?其实,答案藏在吃饭前的那几分钟,你是不是还没养成“餐前小动作”的好习惯?
近日,COMBINE 1研究正式发表于柳叶刀子刊《柳叶刀-糖尿病与内分泌学》(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)[1]。这是首个基础胰岛素/胰高糖素样肽-1受体激动剂(GLP-1RA)周制剂IcoSema研发之路上的又一成果。
当司美格鲁肽以“网红神药”之姿席卷全球,这款从降糖到减重的药物跨界奇迹,也让无数人记住了诺和诺德(Novo Nordisk)这个名字。
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,只要不吃糖、不碰甜点,血糖就稳了。但门诊里,血糖反复波动的却总是那些“吃得很小心”的人。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糖尿病恶化的罪魁祸首,真的是糖吗?
餐桌上的热闹背后,藏着一些身体传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有时候,一个人吃饭时的小动作,可能就是健康亮红灯的提示。糖尿病这个“隐形杀手”,其实有个肉眼可见的特征,只要细心观察,就藏在日常吃饭的细节中。
2025年9月3日,赛诺菲宣布,旗下替利珠单抗注射液(teplizumab)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批准,用于8岁(含)以上儿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2期患者,以延缓向1型糖尿病3期进展。
2025年中国国家疾控局最新报告显示,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3.8%,约1.4亿人,且70%的患者控糖不达标。而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2024年指南更新指出,传统有氧运动虽有益,但特定形式的"间歇性运动"对血糖稳定效果可提升42%!这一发现正悄然改变全球糖尿
近日,SURMOUNT-1研究事后分析结果于Diabetes Care期刊发表,研究显示:在肥胖或超重人群中,GIP/GLP-1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,有助于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。
细胞 糖尿病 胰岛素 diabetescare 细胞功能 2025-09-03 20:27 6
凌晨一点的朋友圈还热闹非凡,有人晒宵夜,有人刷短视频,有人加班写PPT。可你知道吗?哪怕只是晚睡一小时,身体也可能悄悄“记仇”,尤其是对血糖已经摇摇欲坠的人来说。
糖尿病人最怕什么?不是血糖高一时半会没控住,而是血糖像脱缰的野马,昼夜不分地乱蹿。有人盯饮食、有人练运动,却偏偏忽略了一个最廉价、最容易,却最被低估的“控糖利器”——睡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人到中年,身体的毛病往往不是一下子砸下来的,而是点点滴滴“拖”出来的。最怕的不是某天突然生病,而是那些悄无声息的变化,比如总觉得累、睡不好、嘴巴老是破……这些看似小问题,其实是体内炎症过量的信号。
有时候,身体的警钟其实早就响了。只是很多人觉得,糖尿病嘛,不就是血糖高点,吃点药、少吃点甜的就行。可真到自己或者家人遇上以后,才发现,这病没那么简单。
伴随开学季的到来,银发族旅游迎来旺季,世界那么大,糖尿病患者同样渴望踏上旅途,在美丽风光中放松身心、留下美好回忆。但出发前,不少糖友会为胰岛素的携带与保存犯愁:怎样带才稳妥?如何保存才能保证药效?别担心!我们为您整理了这份详尽的旅行攻略,让您带着安心出发,尽享
明明还是每天按时吃药、打胰岛素,也没少控制饮食,忽然有一天发现:血糖没再飙升,饭后不那么疲劳,甚至连夜尿都少了些。
随着2型糖尿病(T2DM)治疗策略的不断演进,早期联合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管理的重要趋势[1]。GLP-1受体激动剂(GLP-1RA)与基础胰岛素的联合使用,凭借其显著的血糖控制、体重管理以及其他获益,已被证明为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[2]。近期,荟萃分析[3]
在糖尿病管理领域,持续葡萄糖监测(CGM)技术的应用曾长期局限于胰岛素治疗人群,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及需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(T2DM)患者。这类人群因低血糖风险高、血糖波动大,传统指尖采血监测频次难以满足临床需求,CGM的连续监测优势得以凸显。在202
据《IDF全球糖尿病地图》第11版显示,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,防治工作刻不容缓。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预混胰岛素因便利性被广泛使用,但存在肩部效应及作用持续时间不足等局限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克服了这些缺点,其含 70% 超长效德
现在说起脂肪肝,很多人都不当回事儿。体检的时候医生提一下,就当耳旁风,有些人甚至直接忽略。
别把“力不从心”当成正常衰老。很多时候,它藏着的是代谢异常、激素紊乱、早期心脑血管问题这些不响的雷。真正危险的,不是你掉了几根头发、多了几道皱纹,而是你忽略了那些该去查、该去治、该去改的信号。